首页 > 诗文 > 苏轼的诗 > 江上看山

江上看山

[宋代]:苏轼

船上看山如走马,倏忽过去数百群。

前山槎牙忽变态,后岭杂沓如惊奔。

仰看微径斜缭绕,上有行人高缥渺。

舟中举手欲与言,孤帆南去如飞鸟。

江上看山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在船上看山,山峦如同骏马疾走,数百座群峰顷刻间就从眼前过去了。

错杂不齐的前山瞬间变化万千,纷杂繁多的后岭犹如惊骇而奔跑。

仰看山上的小路歪斜盘回曲折,高远处隐约地看见有人在上面行走。

我在船中高高地举起手想和山上的行人打招呼,孤单的船只却像飞鸟一般往南驰逐而去。

注释

走马:奔跑的骏马。

倏忽:很快地,忽然。

槎(chá)牙:形容不齐的样子。

变态:改变形态。

杂沓(tà):沓,一作“逐”,杂乱。这里形容“惊奔”的样子。

微径:山间小路。

缭绕:回环旋转。

缥缈:形容隐隐约约的样子。

欲与言:指想和山上的行人说话。

参考资料:

1、杜甫《前出塞》:‘‘隔河见胡骑,倏忽数百群。”

2、《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》:“枯肠得酒芒角出,肝肺槎牙生竹石。”

3、杨抱朴编著.《诠释与解读 》.北京: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,2003:40

江上看山创作背景

  嘉祜四年(1059年),苏轼从眉山赴汴京途中,途径荆州,乘船江行,看到两岸的群山心中充满不尽的喜悦之情,其中被巫山秀美艳丽景象、巍峨的气势所吸引。于是诗人写下这首诗,以多维多角度地描写船行之速,来表现诗人当时的奇趣盎然。

参考资料:

1、杨抱朴编著.《诠释与解读 》.北京: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,2003:40

2、王琳、邢培顺编选.苏洵 苏辙集.南京:凤凰出版社,2007:210

江上看山鉴赏

  这首诗采用的是白描手法。作者抓住急遽变化中的事物,恰当地表现出它们的变化。是诗人在诗歌创作初期所作的写景诗的代表,说明当时诗人已经具备了因物赋形的艺术功力。

  诗的前四句描写的是荆州水路途中早晨在江上看山的图景。时令是冬季,诗人在初升的日光中,前望崖岸剥落的山岭,草木荒疏萧索,在日光的照射下,呈现出赤红的颜色。船不断地前进,诗人却没有感觉到船动,而只感觉到两岸的山在不断地移动。船下行,看到的山是上行。“如走马”,意思是山像马一样在走动,这里诗人是采用化静为动的写作手法,以反衬船速之快。同时也可见蜀中的山之多,因为蜀中的山连绵不断,“马”连成了群,一群一群地在自己眼前飞快地过去。船在加快速度前进,前面的山高低不齐,不成马形,后面的山却像受了惊的马群失去队形乱哄哄地奔跑。

  诗的后四句描写所见山上道路以及环边小景。傍晚时分,前行途中,偶一回头,把目光转向盘旋曲折的山路上,看到在落日余晖之中,天空孤云飘荡,山上云气缭绕,加之山路上的行人,景色美妙如新成之画。而最后两句“舟中举手欲与言,孤帆南去如飞鸟。”诗人正想举手和他说话,而船“如飞鸟”已驶过去了。记下了一刹那,又是一种境界。这里写了船动。由雄悍、廓大转入细徐,跌宕而有致。

 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摹的景物,既有立体感,又有动态感,画面鲜明。运用比喻,新鲜活泼,语言明快而自然,风格雄健。诗人于字里行间,充满了对优美的自然景色的欣悦和向往之情。这首诗呈现了苏轼诗风的基调。

苏轼简介

唐代·苏轼的简介

苏轼

苏轼(1037-1101),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、美食家。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。汉族,四川人,葬于颍昌(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)。一生仕途坎坷,学识渊博,天资极高,诗文书画皆精。其文汪洋恣肆,明白畅达,与欧阳修并称欧苏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诗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、比喻,艺术表现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苏黄;词开豪放一派,对后世有巨大影响,与辛弃疾并称苏辛;书法擅长行书、楷书,能自创新意,用笔丰腴跌宕,有天真烂漫之趣,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并称宋四家;画学文同,论画主张神似,提倡“士人画”。著有《苏东坡全集》和《东坡乐府》等。

...〔 ► 苏轼的诗(2851篇)

猜你喜欢

纪事

宋代文天祥

三宫九庙事方危,狼子心肠未可知。

若使无人折狂虏,东南那个是男儿。

小雨效韦体

宋代张耒

午景蔽浮云,芳林散清雨。

虚窗度遥吹,稍觉青叶举。

西江月·大道古今一脉

王惟一

大道古今一脉,圣人口口相传。奈何百姓不知焉。尽逐色声迷恋。在迩不须求远,何消更遇神仙。分明只在眼睛前。日用常行不见。

沈阳村居西轩即事 其一

多隆阿

村边古木绿阴交,已老榆钱匝地抛。草醉浓烟鸠唤雨,泥黏落絮燕营巢。

懒过韨井嫌尘扰,静闭斋门待客敲。何处风筝游线断,翩翩落上杏花梢。

丙午冬至

明代张弼

今年冬至暖于春,细雨空阶草色新。应是苍天怜赤子,无衣无褐未为贫。

君子有所思行

魏晋陆机

命驾登北山。延伫望城郭。

廛里一何盛。街巷纷漠漠。